交流顺应是心理顺应和环境顺应融合后所实施的交际行为。从理论上讲,不同文化规则制约所产生的文化差异,会使两个不同文化人观察着同样的外部事件,却使他们看到了两件不同的事情。对事物的感知是潜在的自然反映,是由内在文化决定的。
一位华裔澳洲人说,我们多数中国人在国外都很优秀,但要步入所在国的政坛实在困难,寥寥无几,一个重要原因是无论你语言能力有多强,但要完全同等于外国人的意识领域,几乎不可能。无形的意识差异所产的理解差异隔开了你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上海英语翻译认为,这位华侨所讲的并非完整,一种被忽略的深深埋藏在某个民族文化中的成见和偏见会以多种方式影响若跨文化的交往。按照Samovar的观点,成见和偏见对跨文化交际至少产生以下几种负面作用:
(1)阻止跨文化交际的发生,把相互间接触的机会减少到最低限度;
(2)产生交际情景中否定因素,导致歪曲和防范性行为;
(3)主动的口头歧视和差别待遇来对付他所厌恶的群体,导致对抗和公开冲突。因此,成见与偏见乃交流之大敌,但是只有不断加强跨文化交流,加深相互了解,才能有利于消除成见与偏见。克服这些不利因家是交流顺应的前提。
交流顺应表现的核心是交际的策略能力。交际能力是交流顺应的能力基础,而策略能力则是交流顺应的实施方法或手段。
交流顺应主要体现在合作策略中。交际双方使用已知的知识、语用规则、文化知识等共同解决交际中的失误或失败。交际中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一方表达不恰当和不地道,我们不妨把“不恰当”的表达当看做是违犯了文化规则,把“不地道”的表达看做是违犯了语言规则。
交流顺应策略是双向交际活动。“不恰当”和“不地道”的表达现象与交流双方的民族文化、交流环境、交流内容以及语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有密切关系。以英语为例,当以英语为外语的一方与母语是英语的一方交流时,前者会尽可能的顺应后者的文化规则和语言规则,做到言行得体,减少语用失误或避免语用失误。同时,后者在消除偏见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容忍或消除由于差异使前者在言行方面出现的不恰当和不地道。国情和文化的差异必然会造成交流时的不完全一致。
过去的交流实践已经证实,以母语为英语的人接受或容忍了以上的语言表达,他们自然采用了合作策略,考虑到了异族文化的特征、话题环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