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国内的商标名数量庞大,尤其是在粤港等发达的城市地区,商标名层出不穷、目不暇接。然而。这种商品生产现象背后,却存在令人关注和担忧的两大趋势:商标名的西化和商标名组合的不规范。这两种趋势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翻译活动有着一定的联系。
1.商标名的西化
商标名的西化与西方的生产技术发展先于我国有很大关系。例如汽车、冰箱、手机,电脑等生产技术。所以这些领域的不少国产商品都有一个外国名字,读起来仿佛是外译汉的商标名:奇瑞(汽车)、波导(手机)、海尔(冰箱)、可比克(薯片)。使用外国的名宇,暗示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从而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无疑是商品营销的一个策略。但是,语言在商标这一语篇的使用上,过多的西化商标名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轻视自己、盲目崇尚异族文化的不良心理。
2.商标名的语素灵活组合
西化的商标名突出表现了汉语语素组合的灵活多变,但过多地使用势必会增大汉语组合的随意性.弱化汉语语素表意特点,形成文人历来都忌讳的垢病—字词不达意。例如:一种杏仁饼的商标名“好吃点”。它是仿拟一个十分常用的口头语“多吃点”。虽然广告语为其做出了诠释:“好吃就要多吃点,”但汉语的搭配规则规定“好”字不能替换“多”字,在该口头语中作程度修饰语,所以貌似合理的组合和仿拟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短语,无疑令人错愕,就如同在成语中用错别字一样,不当地利用了汉语语言文化。
商标名简约的符号特点背后饱含了民族的文化特征,反映出命名者或翻译者对相关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就翻译而言,商标名的翻泽是让商品在目标语文化中获得重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译者清楚地了解目标语语言的规范、表达习惯和多种与之有关的文化,不能把音译、意译、音意结合等方法的使用简单化和笼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