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88-2116
电脑版
首页>>新闻中心 翻译动态 | 行业新闻
从书中窥见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从西塞罗到本雅明》,那么我们会从中得到怎么的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呢?
    从书的构架看,巴拉尔基本上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整个内容,但自始至终是以翻译的作用(在历史中的作用)作为一条主线来展开,将翻译活动、翻译家的思考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梳理。翻译活动,若就事论事孤立地进行研究,很可能出现陈福康所说的“见树不见林”的情况,缺乏主线,必将会是一个个孤立的翻译事件简单罗列。巴拉尔强调,翻泽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而是“人的活动”,把翻译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作为主线,恰好说明了作者的用心所在:突出翻译这一人的活动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给翻译、给翻译家对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进行客观的定位,给予应有的评价。
    就全书安排的内容看,巴拉尔所侧重的,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历史的勾勒与探索,以西塞罗为起点至本雅明,他明确指出,之所以选择西塞罗与本雅明不仅仅出于年代上的考虑,而是因为他们是西方翻译史上一直延续至今的两种迥然不同的翻译方法的代表,他们所代表的是翻译理论上“最根本的两极”。巴拉尔从对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17至20世纪初的西方翻译史的考察中,发现人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翻译活动的思考,不像有的翻译理论研究工作者所说的那样,翻译的理性思考只是近几十年的事。从历史角度看,译论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从翻译一开始就存在的,例如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并伴随着翻译史的发展而不断地被提出,任何译家都不能回避,从理论角度看,翻译的思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两千多年来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研究翻译问题,不能割断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说,许多概念都有着特定的历史涵义。
    基于这一认识,巴拉尔力戒“面面俱到”地罗列历史上众译家的各种观点。也没有着意追求所谓的系统性,给各种观点作流派的区别,他所着力梳理或阐明的,是种种翻译观和翻译方法所产生的历史环境与根源,以及翻译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
 

上一条:足球运动员陈志钊几乎不需要葡萄牙语翻译

下一条:关联原则决定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