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88-2116
电脑版
首页>>新闻中心 翻译动态 | 行业新闻
读者反映对译文翻译的重要性
     对于译文,如果专家和读者的反应不相符合,谁说了算?上海英语翻译认为专家应着重考虑读者的看法和观点。 近十几年来,在当代翻译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翻译界对读者作用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有组织的译作读者调查逐渐成为一种有力的论证手段。
    关于“先入为主”的影响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傅东华1940年译的《飘》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曾是Gone with the Wind惟一的中文译本,熟悉这个译本的人在看了1990年同一年内出版的两个新译本(外国文学出版社的《飘》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乱世佳人))之后,不少人觉得还是傅译有味道,而一些年轻人是从新译本开始接触这本书的,他们又看了傅译,问及感受,他们却说还是喜欢新译。除了语言本身的时代性因素以外,“先入”译本对读者认知所起的作用也是值得研究的。
    又如译文的语言要不要保留原语特色这个问题。在文学翻译中,一般认为原作者的语言风格是要尽力保留的,但涉及原语语言形式本身的一些特点时,翻译界的看法存在分歧。
    在看到的一些日语的译本时,你会发现语言多带有日语的痕迹,尤其是句式和惯用语,有时甚至可以凭借自己那一点日语基础想象出原句。看得多了,就以为日译汉要摆脱原文的形式可能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日语和汉语太接近了,现代汉语对生硬句式的宽容度又是如此之高,令人无奈。同时,译者可能也是有意识地不愿做太大的变动。就这个问题相关译者表示,希望尽多地保留日语中那些微妙的表达方式所传达的意思。此外,对于以情节取胜的作品来说,语言上的这种生硬或许也不是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在这种阅读心理的预期之下去看哪些译文,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触动。
    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他的作品一直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其中译者林少华功不可没。无论事实如何,在一般读者看来,译本中的语言就是村上春树的语言,这正是许多译者所期望达到的效果:译者隐去(至少不要造成障碍),让原作者现身。而这一点也是通过读者的认可实现的。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村上春树作品大部分都是林少华译的,说明了出版社选择译者时对译文语言把握的取向。由于出版社一向十分重视读者反应,因此这种选择也间接地反映出读者的普遍取向。
 

上一条:足球运动员陈志钊几乎不需要葡萄牙语翻译

下一条:散文翻译的自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