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时,译者通过各种知识,包括语言及语言之外的知识去捕捉原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这些意思部分显露在原文字面上,另一部分则暗隐其中。原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一则为留出空间,引发读者的推测、思索;二则为遵循语言的规律。各种语言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使思维的表达方式显隐兼备。译者必须按照原作者的思路,在译语中作出相应的筛选,筛选标准有三:
一、既然原文和译文的读者同处一个层次,自然应当拥有相应的知识,然而因为文化或时间的差异,为求译文易懂、通达,译者有时不得不把原文中隐含的信息释译出来。
二、各种语言不仅在语言体系上,千差万别,就是在交际中,因不同目的产生的表达方式、交流观点、描述事情的用词等都不尽相同,各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规律决定哪些信息该明示,另一些该隐喻,译者要用与原语思维架构不同的译语去表达与原作者相同的思想。
三、为实现写作意图,原文作者不但运用语言,也凭借文章的风格去影响读者。译者在再现原作者的意思时,由于原语与译语的差异不可能采用与原语相同的语言手段,但应运用原作者的写作风格.用译语再创造符合原作者意图,与原文对应的文体效果。
那么,译者怎样才能按以上标准使自己的译语表达与原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紧密结合呢?众所周知,无论谁读什么文章,都要理解,区别仅在理解的程度不同而已。普通读者可能仅出于兴趣,或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去阅读,由于对文章的主题知识了解有限,不可能,恐怕也不必要完全理解文章的暗含信息。但对译者而言,完整地理解文章的暗含信息则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跟不上原作者的思路,便无法用译语重现原文的所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