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88-2116
电脑版
首页>>新闻中心 翻译动态 | 行业新闻
翻译的主体问题
     译者所依据的原文文本(即第一文本)从何而来?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这是作者创造出来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忽略了对作者这一创作主体的研究,把文本看做是现实生活的直接纪录,把创作主体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看做是现实生活的被动反映过程。这实质上是以创作的外部研究取代了创作的内部研究,即对创作自身活动规律的研究。这里上海法语翻译无暇顾及创作理论的细节考察,仅就创作主体翻译主体的关系作以粗略的探讨,以便说明翻译主体问题。
    首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在他所活动的历史舞台上以各种方式改变着自然的面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同时,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对于这些关系的认识和体验。作为这一切活动的主体,人类以群体合力的活动方式塑造着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形象,创造着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就是群体的人,即作为群体的创造主体。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一群体主体中,有些人或有些人在有些时候,以某种特有的方式(科学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进行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记载、探求、积累和整理工作。这些以语言文字(当然还有其他符号形式)为媒介进行创造性生产活动的过程就称为创作,直接参加这类活动的人(专业的或业余的)就称为创作主体。由于此类创作活动主要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每一个别的创作者就成为创作的个体主体。个体的创作活动是群体的创造和创作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又集中反映着群体创造与创作的成就和水平,因此,个体主体是群体主体的集中的个别的体现。
    其次,这些生产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语言文本的作者,即创作主体,或源于探求知识的动机,或受到情感愉悦的触发,或出于伦理道德的感召,将把他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人类心灵的体现和人情物理的思考,经过必要的理论概括、艺术变形和语言表述,转化为各具特色的科学理论和艺术形象并纳人一定的语言作品。这样就产生了文本。文本的存在,既有客观事件活动于其中的影子,又有主体的主观活动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和模塑作用,亦即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而又以主观世界为主导。正是由于主体的主导作用,才使得语言作品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采取了抽象的或形象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常态的或歪曲的、单一的或多样的表现形式,从而表现为精神对现实的或现象的浓缩、变形和概括。
    最后,创作主体一旦将自己的所思所感等精神活动转化为语言作品(即创作客体),作品自身就获得了独立存在的稳定形式和独一无二的内在价值,而这些内在价值的发现和实现,还有待于读者的阅读接受过程。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又根据自己的生存需要或审美需要,唤起全部生活经验,调动知情意三大心理系统的全部能量,对作品(作为接受客体)予以感知、体验、分析、评价,使其“复活”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并做出积极的综合反应—加以选择、吸收或改造、拒斥。这样,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将最终转化为读者的精神食粮,影响读者所从事的物质或精神活动,促进读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这样,创作主体的创造价值,亦即创作客体的内在价值,便通过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得以最终实现。
 

上一条:足球运动员陈志钊几乎不需要葡萄牙语翻译

下一条:结论要让他们自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