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88-2116
电脑版
首页>>新闻中心 翻译动态 | 行业新闻
文体风格上的隔膜
     译者或者因为功力不够,或者因为所持的翻译主张的偏颇,造成原作的风味的流失,译作与原作之间就会出现“隔膜”。
    一般说来,这种“隔膜”不如语言上和文化上的“隔”那样易于识辨,因为原作的风味弥漫于原作品的字里行间,本身就难于捉摸,其传达的程度也难于具体衡量。实际上,俄语翻译公司这里讨论的因原作风味的流失而造成的“隔”,主要表现在译作的文体风格上,具体地说,即原作者的文风在译作里变了味儿,原作的精神姿致在译作里变了形,原作者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在译作里全部或部分地流失。
    功力不够的译者,往往缺乏对原作的文体风格的认知和把握能力,不识庐山真面目,本身与原作之间隔着一层,在翻译过程中又因为表达能力不够,造成传达上的损失,结果造成译作与原作之间双重的“隔膜”。有的译者所持的翻译主张偏颇,造成文风之“隔”。这类译者往往有意识地改变原作的文体风格,例如有的译诗带有较大的创作成分,外国诗原有的风味在译者的笔下流失很多,在懂汉语的外国读者和懂外文的中国读者看来,译作与原作之间隔着一层迷雾。诗歌带有较强的抗译性和免译力,在翻译中完全避免“隔膜”仅是一种理想。
    译者的翻译主张与他的翻译实践之间往往有距离,译者的文风往往造成译作与原作之间的“隔膜”。严复标举“信达雅”,但他的译作里因不信不达而造成“隔膜”的地方很多;郭沫若先生主张在信达以外,译得愈雅愈好,所以他的译作里因迫求“雅”而造成的“隔”十分明显。与译诗相比,散文和小说的翻译在文风上造成的“隔”的程度轻一些,因为散文和小说不像诗歌那样具有顽强的抗译性和免译力。
    文体风格上的“隔”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综合的,像原作的“风味”一样弥漫于译作之中,其中也包含心理、语言、文化上的“隔”。
 

上一条:足球运动员陈志钊几乎不需要葡萄牙语翻译

下一条:英国随笔翻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