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翻译实践中,除了较为简单的易码,还有很多不能易码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更高层次,更具创造性的翻译活动。我们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翻译的最初产生,无非是要帮助操两种语言的人,使他们相互了解。但随着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向外推介,仅仅让读者了解作品内容还远远不够,不仅要让读者“知之”,还要让他们“好之”并“乐之”。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既能使相解,又能使相悦。当两者不可兼得时,只好取“使相解”或“使相悦”。翻译的目的不同,可译度也就有所不同。当两语不可易码,或易码会导致理解上的信息缺失或扭曲时,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使相解,可译度就高;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使相悦,可译度相对较低;如果翻译的目的是既要使相解,又要使相悦,可译度就低,翻译的难度就大。
相对而言,简单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易码,但前提是不影响理解,不引起信息的缺失和扭曲。当然,易码不是单纯的机械的语符对换,允许有词性的转换,词序的调整。在一特定的语篇中,同构系数与可易度成正比,同构系数越大,可易度就越高,同构系数越小,可易度就越低。
当易码不能完整地传达原文意思,不能传递原文文化,不能表现原文美学价值时,需要更有创造性的翻译。这时不同的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动机,为了不同的翻译目的,会应用不同的翻译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