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赖以生活的地域存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因而与之相关的气候、地形、生物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不仅会导致物产上的差异,还会形成习俗、规制方面的差异。例如,在海边生活的民族,其物产主要是水产品,其习俗也往往与水有关,如“开鱼节”等;而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民族,其物产主要是畜产品及其附属产品,其习俗也往往与牧有关,如我国藏族在藏历六月(即农历八月)举行为期八天的“当吉仁”赛马节等。生活在平原的农业产区,其物产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习俗也往往与农有关,如汉族的“春节”,是庆祝上年的丰收和展望来年的成就。
文化的地域属性,常常导致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缺位。汉语中的“雨后春笋”,由于竹子这种植物只能生长在亚热带环境中,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国没有竹子这种植物,因而出现了缺位的现象,但为英国人所熟知的mushroom和汉语中竹笋的生长特点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即在一定沮度和湿度条件下,生长非常迅速,故而用“like mushroom”来进行代替性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