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翻译实践中,学者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表现文化的“原味”,但有时追求“原味”可以获得“原味”,有时追求“原味”却获得“异味”,有时追求“异味”却获得“原味”。有很多译者强调通过“字面原味”来实现文化“原味”的传递。实际上,一味地为了追求“字面原味”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
例如,汉语里的表达“红顶商人”,该说法来自清代,清代官员礼帽上用不同质料和颜色的顶子以区别官阶,一二品的高级官员戴红色珊瑚珠的顶子,“红顶”因此而得名。其字面意思是“戴红色帽顶子的商人”( merchant with red button on the top of the official cap),但其内涵意思是“有权势的高官从事经商活动”,即“亦官(高级)亦商之人”(official merchant)。
从“原味”和“异味”关系来看,“原味”和“异味”之间是辨证的统一。“原味”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微观”上的“原味”是着眼于文字表面的文化信息,其追求的是“点”的文化效应,而“宏观”上的“原味”则是着眼于内容的深层的文化信息,其追求的是“面”的文化效应。
文化需要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和传承。在进行文字转换翻译时,如果只关注字面信息,就会造成文化信息的误传递,影响到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达不到文化翻译的目的。例如,英语表达“American beauty”并非其字面意思“美国美女”,而是一种“红蔷薇”花的名称;English disease并非“英国病”而是“软骨病”;Spanish athlete是“(美理)胡说八道的人,吹牛者”而不是“西班牙运动员”等等。
文化的影响并不在于微观层面的文字本身,而往往存在于宏观层面的意识形态。文化翻译既依赖于语言,但又超脱于语言。说它依附于语言是指文化必须依赖于语言的载体,说它超脱于语言是指文化内涵有时超出语言的字面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