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有各自的买卖经。因此,翻译应在“博采众长、勤求古训”的基础上,撷口译之技巧,洞外商之特点,谙外商之思路,宜灵活地把口译工作做好。即使一国(或地区)的不同行业外商,也各有其迥异的谈判特点。如何尽可能地翻译出自己的能量,征得外商的好感以便抓住外商,确系口译工作者至关重要之一环。
语言过关,临场发挥正常固然重要,但并非全部。因为在头一、二轮谈判中。外商并不把心掏给你,有摸底过程。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的一些客商,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特点,当其觉得谈得拢高兴时,一开始便能倒出一些内心话,但过后不久,当其反思后,认为自己所谈的业务有些过头之时,再谈便拐弯抹角,似是而非,似非又是,判若两人。这时,翻译当然要忠实地译出我方领导的意见,还要发挥语言本身的技巧,即尊重外商民族的语言习惯,使对方受听。我们的汉语属汉藏语系的孤立语范畴,说起话来,言简意赅,直,但欠含蓄;而隶属于阿尔泰语系粘着语范畴的日语或朝鲜语,均较含蓄,都有简体、敬体、谦体等形式。故如何更好地利用此种含蓄的语言,委婉的语气,针锋相对但又不中伤对方使外商既理屈,又能使其难以自食其言,做到“胜人者有力”,使谈判能得以顺利进展,就要翻译费神注意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