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上海西班牙语翻译和大家讨论的是译者的立场,我们知道分析一篇讲话,常常还包括理解的另一种因素,这就是译员的立场问题,译员对听到的理由的内心反应的问题。当然,译员无须表明自己的立场,更没必要为自己的立场辩解。但每个口译人员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是肯定的。译员的看法来得如此之快,就像人们在看书时那样,突然产生某种想法,便随手记在书旁的空白处。这种随手记的便是译员当时理解后所想到的,它构成了演讲人的理由同本人以前的认识之间的桥梁。
为了讲清这一情况,让我们看看在有关培养记者的国际会议上讲到的一段话。“最令人奇怪的,而且在许多地方也确是这样干的,是作为记者这项最复杂、负有最大的社会责任的工作中的一部分,竞然如此忽视招生工作,甚至根本就没有人管这项工作。”其中有两点是最主要的:一是,最复杂的工作之一,二是,负有最大的社会责任的工作之一。现只分析一下译员抓住这两个要点的方法。
比如,译员同意第一点(最复杂的工作之一),因为他觉得记者和译员的工作有某些相似之处,这就是译者的立场。通过对自己职业的联想,译者的立场可以帮助他回忆起自己所听到的话。反之,假设他不同意第二点(负有最大的社会责任的工作之一),在他看来,记者无须作出任何决定,说了也不算,因而是最不要负责任的。政治家却不同,他们说了就得兑现。译员可能认为记者的最大好处恰好是他可以随意乱说而不必负责任。甚至译员尚未作出这样深入的分析之前,已经采取了否定的立场。他既然已经参与此事,并对此事作出反应,他当然也就能够准确地将该事再现出来。
就这样,不管对其听到的同意还是不同意,他都会对所谈的问题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复述得也更完整。分析得越深刻,对所听到的内容就越清楚,自己的立场也就越明确。可是,译员所作的分析,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都不应流露出去。有时,译者不同意,可能在脑子里打个问号;有时同意,可能在脑子里表示赞赏。但在口译时,译员必须永远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
如果我们观察口译人员工作时的情景,便会发现他们除记演讲人的话以外,还时而记些自己当时的估计,时而记些自己的感想和判断。当演讲人转身和他的同事交换意见时,译员虽然处于休息状态,但对交换的意见毫无印象,因为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报告的正文上了。
口译人员在把听到的讲话转述出去之前,要作抽象的分析和推理,要给自己作某些注释,以便进一步印证自己理解得是否正确。但在国际会议上的讲话并不都是抽象的概念,而且还有大量的描写性的发言。理解描写性的发言和理解抽象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重在形象,后者重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