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庆先生曾提到中国译坛目前进入了一个相对的“静寂期”,这种说法不无道理。那么,为什么在翻译事业方兴未艾,构建翻译学的呼声日益高涨的90年代,译理研究步伐却有减无增?问题在哪里?
首先,要认识到“静寂期”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译坛繁荣时期而言。以历史眼光看,它只是暂时的,我国译坛不会一暇不振。其次,要认识到“静寂期”的出现是正常的。任何事物从兴起到完善走的必定是一条起起伏伏、振荡向上的道路。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但“静寂期”也的确说明了一个问题—译理研究再次受阻。目前找们需要的是冷静思考,以再求突破、发展。
80年代中后期,蜂拥而至的新理论、新观点、令人应接不暇,匆忙之中,全盘端来,囫囵吞枣,以致消化不良,这就是症结所在。
随着新理论的不断引进,我国译坛再次展开了翻译标准的大讨论。最终,在“信、达、雅”、“忠实、通顺”、“神似”、“化境”、“等值”、“等效”等方面基本取得了共识。此后,标准讨论的热浪有所回落。翻译标准的讨论是不是应该到此为止呢?
以
日语翻译公司看来,这方面的讨论还应向纵深发展,因为现有的翻译标准仅仅是总指导原则而已,是战略性的,而非策略性的。因此,它们由于太笼统而显得针对性、指导性不强。标准的探讨可以朝着更具体的方向发展,例如,根据不同的文体提出不同的翻译标准。这样的研究成果会更接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