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人类生活中不可译的东西的确有之,但与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相比,只是凤毛麟角,而且主要是文字游戏中的语义双关、文字幽默、语言描写中的音韵手段等。下面
英语翻译公司就为大家简单举例:
1.一How do you like Kipling?
一I don’t know. I've never kipled.
这组对话中的幽默之处,或者说答者借题发挥,顺水推舟,避而不答之妙趣,恐怕只有译者自己去领会和享受而无法言传了。
2. At whom is he looking? (极其正式,学究气)
Whom is he looking at? (很正式)
Who is he looking at? (非正式,口语体)
译成汉语,恐怕很难保持这种文体上或者说语气上的明确区别了,只能笼统地译为“他在瞧谁?"
3.一What is matter?
一Never mind.
一What is mind?
一It doesn't matter.
这组问答式文字游戏,同样无法用汉语译出。"matter"包括“物质”和“有关系/要紧”双重含义;"mind”也有“介意”、“思维”两个不同含义。句子歧义的发生,常来自这种语义的双关。
4.“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是婢,女又何妨称奴”。如将此例汉字的拆字游戏译成英语"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 a Buddha. 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y al-
so be called a slave",恐怕也只是“译犹不译也”。
5.汉语中的“您贵姓?”“鄙姓……”,表达了问者对对方的尊敬和答者的自谦。这“贵“和“鄙”怎么译?“您”和“你”的不同语气又怎么体现?如直译成“What's your honourable surname?" "My humble surname is...",就是画蛇添足,甚至是笑话。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不仅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而此种文化上的差异,是无法用语言符号弥补的。因此,对此例中的“贵”和“鄙”,恐怕只能“忍痛割爱”,将其译成:"May I know (have) your name, sir(madam)?" "My name is.... sir (madam).”
人们称之为“不可译”的东西,绝对不可译者自然有之,其实大部分只是不可能译出语言符号的全部意义而已。译者理应正视这种局限性(或称不可译性),但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为地去扩大这种局限性,视可译为不可译,或以此为自己的能力低下开脱。译者的任务是如何提高可译程度,对原语和译语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尽最大努力去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语信息。